“当年我给梁家河村里还集资办了小学,挺高兴的。” 3月6日下午,***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、民进、教育界委员,并参加联组会时提到了一段往事。 1969年,不满16岁的***来到梁家河。7年知青岁月,梁家河父老乡亲的关爱,让***受益终生。当时梁家河很多人不识字,在***的提议下,村里办起了一个扫盲班。 离开陕北后,***始终牵挂着那里的乡亲们。他先后帮村里通了电、修了桥、翻建了小学。任福州市委书记时,他专程回到梁家河挨家挨户看望,给孩子们带去了新书包、文具和用来提醒上学时间的闹钟。 “再苦不能苦孩子,再穷不能穷教育。”孩子们的健康成长,一直是***心中最温柔的牵挂。“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”“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‘等一等’的”“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”……在地方工作时,***对孩子们的教育倾注了许多心力。 “看到来信,我回想起20年前为你们学校培土奠基的情景。”2024年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前夕,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收到了***总书记情真意切的回信。之江小学是浙江在南充援建的希望小学之一。2004年5月,时任浙江*******来到这里为学校奠基,殷殷嘱托“要把这座学校建好,让山村里的孩子早日成才”。 “共同把教育办好、把学生培养好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”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***总书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。从大山深处的学校,到民族地区的学校,再到灾区重建的学校,都留下了他的考察足迹。 “孩子有没有学上”“孩子书读得怎么样”“孩子在哪里上学”……这些年来,***总书记走村入户、访贫问苦时,看到家里有孩子就悉心询问。他一遍遍强调“下一代要过好生活,首先得有文化”“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”。 从一穷二白之时为扫盲办识字班,到改革开放之初集资办学、实施“希望工程”,再到迈向教育强国的新时代。回望波澜壮阔的新中国教育发展史,总书记感慨:“我们自己的教育历程,天翻地覆!” 进步中的变化,带来新问题。人口规模结构变化对教育提出新挑战新要求。“优化区域教育**配置,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。”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作出的重要部署。
2024年9月,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。***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,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、可及性、便捷性,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。优化区域教育**配置,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逐步缩小城乡、区域、校际、群体差距。 这次联组会上,来自四川省教育厅的蔡光洁委员提到,近些年来人口分布重心向城市转移、学龄人口梯次减少,一些新问题随之而来,如学位供给过剩与紧缺并存、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等。 ***总书记提起当年给梁家河村集资办的小学:“后来为什么没了呢?也是好事,为提升教学质量,集中到乡镇去办了。那也是学校结构的一次调整。”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**工作报告都对“优化区域教育**配置”作出了部署。中央一号文件不仅要求“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消防、安全等管理水平”,还明确提出“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”。**工作报告提出,“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,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**统筹调配机制。” 在3月6日的政协联组会上,总书记谋深思远:“要着眼现代化需求,适应人口结构变化,统筹基础教育、高等教育、职业教育,统筹**投入和社会投入,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**配置机制。”
【责任编辑:赵超】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5312317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hanxikuangchan.com/news/1141.html